首页  > 世界杯冠军奖金

关于星系、星系团、星云、类星体的基础天文学知识

3.棒旋星系,用SB来表示,棒旋星系有很长的旋臂和一个中央棒(核心处的棒状结构),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属于棒旋星系。

棒旋星系NGC 1300

4.不规则星系,用Irr表示,无法分辨形状的星系叫做不规则星系,此类星系一般较小。

大熊星座中的M82(雪茄星系)。

5.透镜星系,通常指的是像漩涡星系一样扁平却看不见漩涡结构的星系,标记为S0。这图是找的百科对应词条上的,至于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透镜星系有NGC 4976

还有一种星系叫做赛弗特星系,通常指的是星系核非常明亮的星系,

通常人们认为,左边的星系很古老而右边的星系很年轻。

此外,各类型的星系还可以再分为一些亚型,用数字或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例如:椭圆星系的E1、E2、E3…一直到E10;旋涡星系中的Sa、Sb、Sc、Sd…;棒旋星系中的有SBa、SBb、SBc…;

二、星团的基本分类:

简单地说,星团就是星系的组成部分。

根据星团之间的不同特点,我们把星团细分为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银河系中已知的疏散星团约有上千个,而已知的有100多个球状星团。

疏散星团: 由几十颗到上千颗恒星,不太紧密地聚集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所组成的星团,叫做疏散星团。比如,著名的金牛座昴(读作三声mao,而不是ang)星团(在冬季比较容易观测到)就是一个银河系内的疏散星团,它距离地球约400多光年,大约有300颗恒星,其中约有6、7颗肉眼可观测到的亮星。有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双筒望远镜)就可以轻易的观测到它们;如果条件好(有天文望远镜,在污染较轻的野外,天气晴朗的夜晚等优越条件),就可以清楚的观测到许多的疏散星团甚至是拍下它们的照片来。

2.球状星团:

球状星团中的恒星数量较多,约有上万颗。由几千至几十万颗恒星密集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构成的一个呈球形的星团叫做球状星团。球状星团一般离地球距离都较远,并且它们的年龄都较为古老。例如著名的武仙座M13球状星团,由数十万颗恒星组成,距离地球约2.1万光年。

三、星云的基本分类:

星云有三种基本分类方法:通过明亮程度、形状(形态)和星云构成的物质成分进行分类。

明亮程度: 就明亮程度来分类,星云可分为明亮星云和暗星云两大类。明亮星云一般比较容易观测到,而暗星云一般通过周围恒星的照射才能观测到。比如著名的猎户座马头星云,它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就是凭借着它周围的明亮背景的照亮下才被人们发现的。而著名的猎户座大星云和玫瑰星云就是亮星云。

亮星云,玫瑰星云:

2.星云的形状分类:

从形状上来归类,星云主要分为弥漫星云和行星状星云两大类,此外还有网状星云等。这其中弥漫星云又较为常见,弥漫星云的形状不规则,它们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如著名的天鹰星云(鹰状星云)和前面提到的马头星云、玫瑰星云等都是属于弥漫星云。

图为天鹰星云:

而行星状星云多是由于一些即将消亡的恒星外层物质喷射而形成的星云,因此,行星状星云的中心多有一颗很小很热的白矮星或是中子星。小质量的恒星(如太阳)扩张成为红巨星,它们在燃料耗尽后塌缩。它们的外层膨胀为指环状或是盘状,这样的星云称之为行星状星云。如著名的猫眼星云、蝴蝶星云就属于行星状星云,而超新星1987A爆炸后残留的遗迹和蟹状星云(SN 1054超新星爆炸遗迹)可能也属于行星状星云。总之,行星状星云的产生多是由于恒星晚年的演化(如红巨星的膨胀收缩和超新星爆炸等)所致。

著名的猫眼星云:

3.星云成份的分类

此分类下星云可分为气体星云和尘埃星云,星云的组成成分分别为气体和尘埃等。不同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的含量是不同的哦。由于其名称就已经道出了星云的成份情况,在此就不再一一细谈了。

四、超新星的分类

大家知道,超新星是大质量恒星的演化阶段的末期,超新星爆发后将成为中子星或黑洞,以壮观的“焰火”来结束一颗恒星的生命。比如著名的金牛座蟹状星云就是超新星SN 1054爆炸后的产生的遗迹,而著名的超新星爆炸还有发生在1987年,位于大麦哲伦星云的SN 1987A等等。

以前我一直以为超新星的两种类型(I型和II型)是通过质量的大小或是爆炸后变成的中子星或黑洞来进行分类的,其实不然,这是按照超新星的成份和构成物质来分类的。

天文学家把超新星按它们光谱上的不同元素的吸收线来分成数个类型:

●I型:没有氢吸收线A

●Ia型:没有氢、氦吸收线,有硅吸收线

●Ib型:没有氢吸收线,有氦吸收线

●Ic型:没有氢、氦、硅吸收线

●II型:有氢吸收线

1、I型超新星

Ia超新星 缺乏氢和氦,光谱的峰值中以游离硅的615.0纳米波长的光最为明显。

Ib超新星 未游离的氦原子(He I)的587.6纳米,和没有强烈的硅615纳米吸收谱线。

Ic超新星 没有或微弱的氦线,和没有强烈的硅615纳米吸收谱线。

2、II型超新星

II-P超新星在光度曲线上有一个“高原区”。

II-L超新星 光度曲线(星等对时间的改变,或光度对时间呈指数变化)呈“线性”的衰减。

如果一颗超新星的光谱不包含氢的吸收线,那它就会被归入I型,不然就是II型。一个类型可根据其他元素的吸收线再细分。天文家认为这些观测差别代表这些超新星不同的来源。他们对II型的来源理论满肯定,但是虽然天文有一些意见解释I型超新星发生的方法,这些意见比较不肯定。

Ia型的超新星没有氦,但有硅。它们都是源于到达或接近钱德拉塞卡极限的白矮星的爆发。一个可能性是那白矮星是处于一个密近双星系统中,它不断地从它的巨型伴星吸收物质,直至它的质量到达钱德拉塞卡极限。那时候电子简并压力再不足以抵销星体本身的引力,塌缩的过程可以把剩下的碳原子和氧原子融合。而最后核融合反应所产生冲击波就把那星体炸成粉碎,这与新星产生的机制很相似,只是新星所对应的白矮星未达钱德拉塞卡极限,不会发生碳氧核反应,爆发所产生的能量是来自积聚在其表面上的氢或氦的融合反应。

亮度的突然增加是由爆发中释放的能量所提供的,爆发以后亮度不会即时消失,而是会在一段长时间中慢慢地下降,那是因为放射性钴衰变成铁而放出能量。

Ib超新星有氦的吸收线,而Ic超新星则没有氦和硅的吸收线,天文学家对它们产生的机制还是不太清楚。一般相信这些星都是正在结束它们的生命(如II型),但它们可能在之前(巨星阶段)已经失去了氢(Ic则连氦也失去了),所以它们的光谱中没有氢的吸收线。Ib超新星可能是沃尔夫-拉叶型恒星塌缩的结果。

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很大,它本身的引力就可以把硅融合成铁。因为铁原子的比结合能已经是所有元素中最高的,把铁融合是不会释放能量,相反的能量反而会被消耗。当铁核心的质量到达钱德拉塞卡极限,它就会即时衰变成中子并塌缩,释放出大量携带着能量的中微子。中微子将爆发的一部份能量传到恒星的外层。当铁核心塌缩时候所产生的冲击波在数个小时后抵达恒星的表面时,亮度就会增加,这就是II型超新星爆发。而视乎核心的质量,它会成为中子星或黑洞。

II型超新星也有一些小变型如II-P型和II-L型,但这些只是描述了光度曲线图的不同(II-P的曲线图有暂时性的平坦地区,II-L则无),爆发的基本原理没有太大差别。

还有一类被称为“超超新星”的理论爆发现象。超超新星指一些质量极大恒星的核心直接塌缩成黑洞并产生了两股能量极大、近光速的喷流,发出强烈的伽傌射线。这有可能是导致伽玛射线暴的原因。

I型超新星一般都比II型超新星亮。

在一个大质量、演变的恒星(a)元素成洋葱的壳层状进行融合,形成铁芯(b)并且达到钱德拉塞卡质量和开始塌缩。核心的内部被压缩形成中子(c),造成崩落的物质反弹(d)和形成向外传播的冲击波(红色)。冲积波开始失去作用(e),但是中微子的加入使交互作用恢复活力。周围的物质被驱散(f),留下的只有被简并的残骸。

这个超新星的分类对于业余的天文爱好者们理解起来可能确实有些困难,我也不能彻底理解,所以我直接转载了百度百科上的原内容。反正总而言之就是I型超新星没有氢的吸收线,而II型超新星则有氢吸收线。

蟹状星云,SN 1054超新星的爆炸遗迹,目前在星云内部已发现了一颗中子星,距离地球6000多光年,目前星云仍在膨胀扩散中…

超新星1987A爆炸遗迹,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距离地球约16.3万光年,由于爆发被观测到时间不长,所以至今仍未观测到其内部的中子星或是黑洞。据说其前身恒星质量约为太阳的20倍…

类星体基本知识:

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距离地球至少在10亿光年以上(百度百科上写的是100亿光年,这是不对的,我要给纠正一下。)类星体是一种在极其遥远距离外观测到的高光度和和强射电的天体。类星体比星系小很多,但是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类星体的超常亮度使其光能在100亿光年以外的距离处被观测到。据推测,在100亿年前,类星体数量更多,光度更大。也就是说,类星体是一种光度极高、距离我们极遥远、辐射强而且红移幅度极大的天体。

有理论认为,类星体有可能是星系核,或者其中心拥有一个大质量的黑洞或是白洞。著名的类星体有如:3C 273和3c 48 等,由于类星体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所以关于类星体,我们还是知之甚少。关于类星体的更多奥秘,还有待人类科技进一步地发展来不断揭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