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冠军奖金

解读90后工作观:“我不是不喜欢工作,我只是不喜欢上班”

事实上,像小乔和亚明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朝九晚五的上班,让年轻人越来越感到厌倦。于是大家调侃:“每个月总有那么30来天不想上班。”

如今,90后对于上班有了更多深刻地思考。他们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上班?我在为谁上班?难道这样按部就班就是接下来我人生的全部真相吗?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曾经形容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穷充(穷且充实)。穷充一代的想法是不必为金钱或者出人头地而工作,而是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富足。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有人用:“胸无大志,却有小梦”来形容穷充一代。

说白了,无非是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已。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人的原子化。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怎么理解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之所以不喜欢上班,是因为在上班中,我们的人性被抹去了,我们被异化成了机器上的零件,这给人造成极大的不适。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而90后希望的工作状态,是怀着人性化的期盼,让工作成为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这,才是他们眼中理想的工作。这也印证了不少90后的集体发声:“我们不是不想工作,我们只是不想上班”。

2

我非常厌恶上班,但我非常热爱工作

在90后眼中,上班和工作是两回事。他们认为,上班是为别人做事,而工作是为自己。这个观点,两年前我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上也听到过。圆桌派有一期的话题是“不想工作怎么破?”

当时,几位嘉宾说:“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周围很多年轻人,太讨厌上班,工作是喜欢的,可以更精确地讲是不喜欢在上班那种组织化的环境底下生活”,“而且是那种组织化的时间表”。

陈丹青老师说:“我非常厌恶上班,但我非常热爱工作,所谓工作就是我自己那点事儿,我跟个虫子一样,起来以后就工作,一直工作到睡觉,但是我不想上班。”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上班,是工业文明分工之后的产物,由于个人和家庭出现分工,就需要有相同工作任务的人在同一个地点工作,改变了农业文明时期以家庭和个人为独立劳动单位的格局。

而工作的概念是劳动生产,是社会分工中每个劳动者体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角色定位。

上班带有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色彩,单纯是为了谋生而必须要去做事。工作则带有积极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色彩。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就像小乔和亚明,他们虽然嚷嚷着不想上班,但是他们对于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具有极大的内驱力。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小乔和亚明这么幸运,小乔家境优渥,亚明家境小康,所以经济上的优势能够支撑他们做出更自由的选择。

那么,对于多数家境普通甚至贫寒的年轻人来说,一句“不想上班”,其实背后饱含着很多心酸和无奈。

在那期圆桌派中,陈丹青说了一句特别中肯的话:“现在一个假象是什么选择都在,而另一个逼到你面前的问题就是,你没有多少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

对于上班的倦怠,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有体现,谁也不喜欢被框进一个模子,长成一个标准的零件(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在模子里呆久了就习惯了)。但是,在90后身上,这种对传统组织环境底下的生活的厌倦,体现得特别明显。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就能让你毫无保留地观摩到世界上各个阶层的人的多样生活。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精彩,看到了世界还有一种生活叫:诗和远方。所以,年轻人的工作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在这个物质社会,我应该怎样工作,才能更贴近本心。

3

不想上班到底怎么破?

不想上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不想上班,一种是不想朝九晚五的上班,或者说不想按照组织化的时间表上班。

1

第一种:纯粹的不想上班

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曾经说过:当今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呈现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的状态。正应了那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但有时,这种不想工作的欲望,与努力不努力无关,而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症。

日剧《卖房子的女人》中有个桥段。一对老夫妇想卖掉自家的大房子,换套简陋的房子,好把多出来的钱留给他们的宅男儿子,以防自己过世后儿子没钱花会饿死。

老太太说:儿子大学毕业,年轻时也曾参加过工作,但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辞职了,之后就一直躲在二楼。最开始想让他走出房门,尝试了各种手段,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在长达20年里,他依靠电脑和网络度日。

《圆桌派》中,窦文涛也讲了一个类似的宅男。一个大学毕业的男青年,上班没几年辞去教师工作后回到了农村的家乡。他整日蹲在家里不出门,很长时间没有见到,村民才发现,他已经饿死在家里。他连出去觅食都懒得动,活生生把自己饿死了。

这类纯粹不想工作的人,往往由于在过去的工作或生活中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般性心理治疗也很难康复。

用陈丹青的话来说:“有些人天生就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却无法选择地被生了下来。他们看了看这个世界,发现没什么可活的,于是选择了离开。”

所以,对于这一类纯粹不想工作的人,他们能活着就不错了。

2

第二种:不想按照组织化的时间表上班

这类人有很多。比如,当年曾经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理由而闻名的中学女教师顾少强以及本文中的小乔、亚明等等。

无论你是朝九晚五还是朝十晚六,这类工作有个让人很难爱上的原因就是:你把自己的时间卖给了组织,就像“卖身”一样。在这段时间内,你的时间你说了不算,你要按照组织的时间表来走。

大部分人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原因很简单,不喜欢有毛用,你不还得养家糊口嘛!那么,如果不想以这种方式度过余生,该怎么办呢?

1、主副业联动

为什么不能脱离组织化的环境?还不是因为穷!所以,这说明你的职业发展还没有脱离生存期,你总要看在钱的份儿上,忍受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尽快实现财务独立是你这一时期的主要诉求。

工资收入是有数的,开源节流做好财务收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节流我就不说了,重要的是用副业开辟财源。

副业赚钱的方式很多,有些需要你有一技之长。比如:工作之余接点设计的活儿、还可以做撰稿人、摄影师、西点、沙画、英语课外辅导等等(请根据技能自行脑补)。

有的不需要你有一技之长,比如做点小生意,出个小摊,只要你能吃得了苦。认识一个姑娘,办公室管后勤的,工资挺低,为了多赚点钱,每年春夏秋三季,晚上下班后她都出摊卖陕西凉皮,很辛苦,但生意不错。

创业

如果你抗压能力很强,目标性很强,对财富和地位有着强烈的渴望,不喜欢在组织里受条条框框的束缚,那你也可以考虑选择去创业。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创业是件极其艰苦的事,你可能要踩过无数次坑,才有可能会成功。想轻轻松松过日子的,趁早绕道儿。

做个纯粹的手艺人

十年前我认识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姑娘,上班攒了几年钱后,开始做高级成衣定制。我在她那里定制过旗袍。她手艺极好,旗袍的盘扣和刺绣都是她手工制作的,特别精巧。后来,她开了工作室,现在还有几家成衣定制门店。

本文中小乔就希望自己将来做个宠物美容师,她觉得手艺人活得单纯而快乐。所以,如果你有什么独特的手艺或者停不下来能做到极致的爱好,这也会成为一种职业的可能性。

如果你既没有一技之长,也不打算学点一技之长,更不打算吃苦,那么,安安心心拿着工资,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玛丽莲·梦露说:你可以拥有一切,但不能同时。工作是一个不断剔除的过程,你得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是什么。人们很少会做对的事情,只会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有时候,他们想做的事情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去做。所以,多数人都在焦虑和懊悔中度过了平庸的一生。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们都需要找到一种让工作和生活共融的方式,把工作调整成更好的样子或者起码做得下去的样子。然后你才能元气满满地面对每一天的生活,乃至一辈子的生活。

那么,你愿意为“更好的工作”或“起码做得下去的工作”付出点什么呢?

本 · 期·话·题

你对自己的工作迷茫吗?

- E N D-

文章转载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