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开幕式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下凡救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救世主的寄託。在漢字文化圈,隨著漢傳佛教的普及,彌勒信仰被華人民間信仰吸收,信仰者不限於佛教徒,發展出白蓮教、一貫道等民間宗教,相關經典有《彌勒救苦真經》等。

大肚笑口佛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皆大歡喜,又名六子鬧彌勒,仿清代畫家陸鵬畫作

中國

編輯

漢傳佛教相信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欽定的繼承者,將在日後下凡普渡眾生,中國人皆尊之為「未來佛彌勒如來」、「當來下生彌勒佛」等,並且有佛國於兜率天內院,自晉朝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北魏政權轄下曾有僧人法慶等人以與彌勒菩薩相關之論述為名義進行之叛亂活動。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兜率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唐朝文豪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白居易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云:「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白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彌陀淨土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彌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

據中國歷史記載,由於佛典中有彌勒佛必定到來人間救苦救難的預言,借彌勒下生信仰,曲解經文而意圖發起動亂或篡奪政權的事例有很多。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宋子賢、向海明「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說起事作亂,唐宋以後不絕如縷。唐朝武則天時期有中國人編造《大雲經》,認為武則天是彌勒下生,從而成為武周奪取李唐政權的輿論工具。

五代以前,漢字文化圈的彌勒像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製作。菩薩形彌勒像主要表現彌勒在兜率天為諸天神祇說法的情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左腳下垂。如來形彌勒,則是彌勒下凡之後,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如來的救世責任,形象與如來差別不大。

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30]。由於契此和尚圓潤豐滿、滿口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福態常笑、豁達大度的慈愛形像,常被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著名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薩的寬廣胸懷和樂觀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此形象亦隨著漢傳佛教在東亞各地傳播而見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其塑像常被禪宗、淨土宗寺廟安置在山門或者天王殿中,並逐漸成為定製。而彌勒佛塑像的背後常安置護法神大將韋馱菩薩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執金剛杵的武士。

樂山大佛

北涼交腳彌勒菩薩像,敦煌莫高窟275窟

彌勒教最早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為彌勒轉世化身,廣弘菩薩道,門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或者暴動叛亂之舉。

唐朝之後,以彌勒下生作為信仰而發動民變的層出不窮。在中國內地形成了一種類似猶太教、基督教的彌賽亞救世思想,不少農民起義軍利用這種迷信,遂打著「彌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號起義。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元末紅巾軍起義的兩個著名教派彌勒教和白蓮教,而出自波斯的摩尼教,也受到這樣的影響,打著「彌勒降世」的旗號活動。

由於和民變存在牽連,朝廷帝王對彌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這個信仰,唐玄宗就曾經發布《禁斷妖訛等敕》,對那些「白衣長髮,假託彌勒下生,因為妖訛,廣集徒侶,稱解禪觀,妄說災樣。或別作小經,詐云佛說,或輒蓄弟子,號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採訪,「嚴加捉搦」。這紙敕令給彌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擊;此外,彌勒信仰還遭到佛教內部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的不斷衝擊,在此雙重壓力下,彌勒信仰逐漸衰落,與民間祕密宗教逐漸併合。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則以「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為口號起義。

元代蒙古人對宗教信仰較為開明,並不太禁止,故以燒香禮彌勒聚眾結社的「香會」在華北活動頻繁。當時的明教與白蓮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彌勒思想。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彭瑩玉等人便以彌勒教為號召,後形成以徐壽輝為首的天完勢力。明教起義軍明玉珍在蜀時曾經廢釋、老二教,上奉彌勒。

而在同時期,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亦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因事蹟敗露,韓山童死,其子韓林兒繼稱小明王,立國號為宋,年號龍鳳,成為元末紅巾軍建立的政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彌勒教被禁,其餘黨與白蓮教漸漸合流。而在明清時期,仍不時有白蓮教徒利用「彌勒下世」的傳說起義,比如嘉慶時期的川楚白蓮教起義,此後在清末民初,又改名為先天教。

近代

編輯

臺灣新北市中和區圓通禪寺彌勒佛 臺灣高雄市鳳山區佛教蓮社彌勒佛

1922年武昌佛學院初創時,太虛大師便規定晚課誦《彌勒上生經》及念彌勒菩薩,回向兜率。以後但凡是太虛大師所開創的道場,皆奉行這一做法。他於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學院編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師地論·瑜伽真實義品》明境,《瑜伽菩薩戒本》次軌行,《觀彌勒上生經》以明果。1932年12月25日,太虛大師在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借演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機緣,發起成立「廈門慈宗學會」,設立慈宗壇尊奉彌勒菩薩。此後,太虛大師於1936年在奉化雪竇寺開講《彌勒菩薩上生經》,刊行《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在第四節《慈宗的名義》裡,略釋了慈宗的舉設,源流、影響、作用,以弘揚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無錫都修彌勒靜七過年。1938年冬季,縉雲山漢藏教理院計劃建「太虛台」,大師說:「紀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慚福德涼薄,望勿以名之。」從而以彌勒為尊。

太虛圓寂後,由於戰亂和政治形勢的影響,慈宗在中國大陸一直無法弘揚。直到近期,才重新有兩岸僧人組織學會、刻印經典、發願廣傳彌勒淨土法門。而太虛的弟子演培法師,長期在新加坡宣講彌勒,並有《佛說彌勒大成佛經講記》傳世。

目前主要興盛於台灣等地的新興宗教一貫道及其衍生的彌勒大道即將彌勒菩薩設為主要供奉的神祇之一。一貫道第十七代祖師路中一在教內被認為是彌勒菩薩化身。

朝鮮半島

編輯

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其國人發願往生淨土者,大多不是西方淨土,而是信仰彌勒淨土。在諸多彌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彌勒,慈心不殺、恆不啖肉;而為亡人得度而造彌勒佛像,也是表達信仰的一種方式。彌勒信仰與俗文化在朝鮮半島交融於一體,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聖俗融合的典型例子。朝鮮三國時代,新羅的花郎受到彌勒下生信仰的影響。花郎集團把日常修養和訓練與彌勒信仰結合起來,培養忠於國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日本

編輯

彌勒菩薩半跏思惟像,京都廣隆寺

彌勒信仰傳入日本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中介的。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31]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710年-1185年),彌勒寺的建造已經頗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廣。[32]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僧人,則如雨後春筍,以南都六宗僧人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學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開山祖師松蓧善珠,發願往生兜率天內院。

以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傳入日本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七福神之一。

1963年日本日蓮宗一系的新興宗教「靈友會」吸收了彌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聖彌勒山」,將彌勒信仰引入教義。編制了新經典《彌勒經》以成為其宗經。

琉球

編輯

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傳入琉球後,與琉球神道結合,成為當地民俗信仰之一,稱為彌勒(琉球語:彌勒 / ミルク),琉球人將彌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龍宮(日語:ニライカナイ)信仰之中,把彌勒視為豐穰神。

回鶻

編輯

回鶻佛教主要是在漢傳佛教的影響下形成的,故其經典、教義都與漢族地區略同。其彌勒信仰亦源自漢地[33],但遠比漢族地區流行,特別在九世紀之後,彌勒崇拜在漢地衰落,而在回鶻卻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紀佛教在回鶻中消亡。

回鶻人寫有眾多彌勒崇拜的文獻,如《贊彌勒詩》、《彌勒會見記》、《Insadi經》等。回鶻人在譯經時,往往會特意在文末加入彌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有意強調、擴充玄奘的彌勒崇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