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02年世界杯巴西

弗拉基米尔·列宁

此条目参考资料数量或许过多。请考虑删除多馀或不够可靠的参考资料,尽可能合并内容近似或重复的参考资料,如有需要可以在条目内文中标记需要清理的参考资料。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罗马化:Vladimir Ilyich Ulyanov,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通称列宁(Ле́нин,罗马化:Lenin),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家、政治人物、思想家,是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曾担任俄罗斯共和国(1917年—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1924年)及苏联(1922年—1924年)人民委员会主席[1]。在他治理下,俄罗斯和往后的苏联成为接受布尔什维克(后来的苏联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列宁的思想体系根基于马克思主义,而其所发展的政治理论则被称为“列宁主义”。

弗拉基米尔·列宁Владимир Ленин列宁肖像照(摄于1920年)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任期1922年12月30日—1924年1月21日前任(职位创立)继任阿列克谢·李可夫第1任苏俄人民委员会主席任期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1日前任(职位创立)继任阿列克谢·李可夫劳动国防委员会主席任期1920年4月—1924年1月21日前任(职位创立)继任列夫·加米涅夫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任期1917年10月10日—1924年1月21日届数第6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Bolsheviks))、第7届(英语:7th Bureau, the 7th Secretariat and the 7th Orgburo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8届(英语:8th Politburo and the 8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9届(英语:9th Politburo, the 9th Secretariat and the 9th Orgburo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0届(英语:10th Politburo and the 10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1届(英语:11th Politburo and the 11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2届(英语:12th Politburo and the 12th Secretariat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委员任期1917年8月3日—1924年1月21日届数第6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6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Bolsheviks))、第7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7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8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8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9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9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0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0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1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1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第12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elected by the 12th Congress of the Russian Communist Party (Bolsheviks))任期1905年4月27日—1907年5月19日届数第3届(英语:Central Committee compositions elected by the 1st–3rd congresse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个人资料出生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1870-04-22)1870年4月22日俄罗斯帝国辛比尔斯克逝世1924年1月21日(1924岁—01—21)(53岁)苏联高尔基墓地列宁墓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1917年—1918年)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1924年)其他政党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5年—1898年)配偶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1898年—1924年)父母伊利亚·乌里扬诺夫(父)玛丽亚·乌里扬诺娃(母)亲属安娜·叶利扎罗娃-乌里扬诺娃(姐)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兄)奥莉加·乌里扬诺娃(妹)德米特里·乌里扬诺夫(弟)玛丽亚·乌里扬诺娃(妹)母校圣彼得堡帝国大学宗教信仰无(前为俄罗斯正教)签名

列宁的声音

于1919年演讲《什么是苏维埃力量》。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列宁出生于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兄长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于1887年遭到沙皇处决后,他决定接受革命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由于参与反对俄罗斯帝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抗议活动,导致他遭喀山大学除名,他在随后几年则专注于法律学位上。1893年,他搬到圣彼得堡,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高级干部,主张马克思主义。1897年,他因为被控煽动叛乱而遭逮捕,至舒申斯科耶度过长达3年的流放生涯,期间与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结婚。他在流放结束后搬往西欧,透过出版而成为著名的政党理论家。1903年,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意识形态分裂中扮演著关键角色,领导布尔什维克对抗尤里·马尔托夫的孟什维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国革命的爆发,而后则发起活动,以让第一次世界大战转为整个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相信这将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且由社会主义社会替代。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并建立俄国临时政府,列宁则返回俄罗斯。之后他领导发动十月革命,使布尔什维克推翻新政权,建立苏维埃俄国。

革命成功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组成人民委员会(最高行政机关),部分权力则由民选的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拥有。新政府曾为俄国立宪会议进行选举,但随后遭到废除。在与同盟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俄罗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承认非俄罗斯民族国家独立。右派和左派团体共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军队,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国内战中战败。尽管苏俄政府决定重新分配农民、国家银行与大型工业的土地,不过为了应对战争破坏、饥荒与民众暴动,列宁在1921年推行混合经济体系的新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成长。为了设法推进世界革命,布尔什维克政权创办第三国际,期间进行波苏战争。1922年,苏俄和邻近国家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随著健康越来越恶化,列宁对于其新当选总书记的约瑟夫·史达林权力不断增长,领导的中央组织局逐渐官僚化,以及格鲁吉亚事件的问题表示反对,但最终未能扭转局势。1924年,他于高尔基列宁斯克逝世。

列宁被广泛视为20世纪最有影响且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2]。自逝世后一直持续至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他成为苏联普遍推广的个人崇拜对象。他还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象征,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从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显著影响。

目录

1 早期生活

1.1 年少时期

1.2 接触政治

2 革命活动

2.1 早年行动

2.2 流放生涯

2.3 侨居各地

2.4 1905年革命

2.5 移居海外

2.6 一次大战

3 俄国革命

3.1 四月提纲

3.2 七月危机

3.3 十月革命

4 上台执政

4.1 组建政府

4.2 退出一战

4.3 建立契卡

4.4 遭遇刺杀

4.5 社会改革

4.6 建立苏俄

5 治理苏俄

5.1 内战爆发

5.2 红色恐怖

5.3 共产国际

5.4 世界革命

5.5 饥荒动乱

5.6 新经济政策

6 健康恶化

6.1 遇刺后中风

6.2 组成苏联

6.3 逝世和葬礼

7 意识形态

7.1 过往影响

7.2 政治主张

8 人物形象

8.1 革命魅力

8.2 日常生活

9 往后影响

9.1 人物评价

9.2 苏联宣传

9.3 国际运动

10 著作

10.1 重要著作

10.2 文集

11 参见

12 参考资料

13 参考文献

1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