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02年世界杯巴西

【沧浪时评】2025年普惠金融如何推进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顾雷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普惠金融必须继续坚守“金融为民”初心使命,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今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从五方面大力推进明年普惠金融新发展。

第一,配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稳外贸”任务,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普惠金融需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尤其为制造类、科技类和环保类高科技小微企业提供长期、稳定和低息的信贷支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满足高科技小微企业在信贷投放、支付结算、财富管理方面综合金融需求。

第二,重视社区金融服务,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社区支行网点布局,增加非金融服务模块,不断提升社区支行服务的专业性、综合性,持续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提升社区金融“暖实力”。比如,推广新市民子女教育基金,普及新市民子女专属教育卡,鼓励保险机构推出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和学前教育责任险,解决新市民在新城镇中“学有所成”问题,缓解后顾之忧,践行普惠金融“初心为民”使命。金融机构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金融排斥问题,大中小银行在社区开展错位竞争,各自开发优势互补产品,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促进社区普惠金融业务更加精细、规范和高效运作,打造智慧社区生活服务示范场景,推进社区级影剧院、智能医院、数字老年大学、体育场馆、购物中心、餐饮、游艺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第三,开启城乡普惠型个人养老新篇章。金融机构要深入分析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和银发经济经营业态,结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特色分(支)行等养老金融专营机构,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增加银发经济金融供给,加大对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智能助老设备设计研发等信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特定养老储蓄、养老理财试点,探索现金流稳定、支取灵活的养老金融产品,适度提高养老理财产品流动性,完善产品转让、质押交易登记等服务机制,满足老年投资者流动性需求,并鼓励信托公司通过开展定制化的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信托业务,更好服务居民养老规划。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提升养老产品收益率,比如通过优化投资组合、降低管理费用等方式,提高养老产品整体投资回报率,激发居民个人养老金参与积极性,关键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满足感。

第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乡村振兴帮扶力度。普惠金融必须成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的重要推手,落实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推动股份制银行、农商银行、城镇银行、小贷公司、融担公司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生物技术,降低服务成本,服务涉农小微企业、农户、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私人农庄,改进农村地区获客渠道、营销方式、客户服务、信用评级和风控手段,打造跨条线、跨层级、跨部门创新产品,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运营能力,比如,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基础上,鼓励各市县围绕农村要素产权的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搭建平台,建立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普惠支农机制。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全面促进消费金融快速发展,落实减税降费、以旧换新及房地产支持政策,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制成品需求释放,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准入门槛,创新消费模式,创新服务消费场景,鼓励发展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新型消费产品,推动文旅、体育、健康等产业和消费的融合,打造国内电信、医疗、养老等多元消费场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2025年,普惠金融必须平衡好收益、风险和成本关系,综合运用企业和个人存款、贷款、结算、理财、税务等内部数据,利用征信、工商、司法、社保、海关等外部数据,建立健全立体防控、协同联动、流程整合、催收处置等智能风控,提高贷前违规欺诈、贷中数据跟踪和贷后逾期催收等风控能力,不断优化风控模式,建立健全与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风险保障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四方分担机制,优化大数据模型设计和风险分担评估体系,推动融资担保和再担保功能,完善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解除加大普惠型信贷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